市生态环境局:
张钢委员提出的“关于巩固滏阳河企业生态修复成果推动生态经济效益发挥的建议”收悉,现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为合理开采、严格保护好地下水资源,遏止华北平原地下水大漏斗的发展,按照省市工作要求,我局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组织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攻坚克难,“节、控、换、补、管”综合施策,推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一、“节”,强化重点领域节水
一是推进农业节水增效,2018-2022年,邯郸市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3.5万亩,发展小麦节水品种及配套技术面积
289.8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8年的0.654提高到0.656。二是加快工业节水减排,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15年可比价)由2018年的17.0立方米/万元降低至2022年的15.2立方米/万元,年均下降率为2.8%。三是加强城镇节水降损,截至2022年,邯郸市已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已由2018年的12.15%下降到9.5%,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95%以上。
二、“控”,严控开发规模和强度
一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2018-2022年,邯郸市共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面积55.4万亩,其中旱作雨养28.3万亩、季节性休耕26.9万亩,非农作物替代0.2万亩。优化调整产业布局结构,结合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化解过剩产能,依法压减或淘汰高耗水产业不达标产能,推进高耗水工业结构调整。
三、“换”,多渠道增加水源供给
一是用足用好外调水,2018-2022年,邯郸市引江水量累计12.6亿立方米,引黄水量3.4亿立方米;二是加大当地水和非常规水利用,主城区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由12%跃升到42%以上;三是实施地下水水源置换,2018-2022年,邯郸市城市工业与生活置换地下水0.49亿立方米,直供与分散企业水源置换地下水0.07亿立方米,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地下水0.31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359.6万人,实施农业灌溉水源置换项目89.3万亩,置换地下水8758.6万立方米。
四、“补”,实施地下水回补
大力实施河湖生态补水,截至2022年底,按照河湖计算补水量,全市累计完成河道补水15.47亿立方米,其中南水北调中线累计补水6.18亿立方米,引黄累计补水0.26亿立方米,本地水库累计补水9.03亿立方米。
五、“管”,严格地下水管控
强化地下水禁采限采管理,关停城镇自备井和农灌井,健全地下水监测计量体系,严格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推进水权水价水资源税改革,地下水开采量由2018年的10.35亿立方米降到了2022年的7.69亿立方米。
截至2022年,我市累计完成压采任务7.03亿立方米,全市浅层地下水位比2018年同期上升3.0米,深层地下水位上升5.45米,地下水位明显上升。滏阳河有水河道比2018年底增长83.9千米;水面面积比2018年底增加6平方千米。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补水,全市主要河流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河湖水域空间大幅增加。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保障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供水安全,为加快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