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碧水兴城,绿美邯郸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我市聚焦水旱灾害防御、城乡供水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一、持续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一是深入开展河道治理工作。各县区按照属地原则实施了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工作,全线清淤工作已完成,河道行洪能力显著提高;积极开展洺河系统治理工作,鸡泽县洺河康庄至沙阳段治理工程已开工建设,永年区正在加快推进洺河龙泉缓洪工程、东洺阳缓洪工程项目前期。二是加快推进水库建设工作。完成了武安市西竹昌水库和冀南新区军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开工建设涉县茅岭底水库,全力推进娄里水库项目前期。三是全面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严格落实“四预、四情”等非工程保障措施,汛前开展防汛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并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落实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
一是提升主城区雨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主城区已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和消除污水管网空白区、污水直排口、城市黑臭水体等“三全三消除”任务目标。完善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外围、城中村外围以及有排水需求而无管道的路段排水管网。新建南污水厂、扩建西污水处理厂,对现状东污水厂进行扩容提质,满足不断提高的环保政策要求。二是积极治理城市内涝积水点。通过建设支漳河分洪道、邯临沟、滏阳河、输元河边强排泵站,滏阳河和支漳河分洪道治理、东渐河、高速西明渠北延等项目的实施,逐步完善了主城区防洪和排水防涝体系,建成强排泵站13座,有效应对防治标准强度(100毫米/24小时、30毫米/小时)以下降雨。三是排水管理智治提效。近年来对全市雨污水管网进行了全面检测,采用智能机器人、管道CCTV等对530公里污水管网、684公里雨水管网实施检测与评估,建设了智慧排水平台,在雨污水管网关键节点安装水位物联网感知设备、摄像头,统一进行生产指挥和运行调度,实现厂、站、网一体化运维。
三、深入开展水生态修复
一是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完善河长体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农业农村、城管执法、林业等成员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加强河道巡查,采取发提示函、通报巡河率等形式,督促各级河长履行巡河护河治河责任。二是全面加强河湖管护。采取明查暗访、督导检查、日常巡查、卫星遥感、河道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多种手段,深入开展河湖“四乱”清理整治。三是加快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复兴区水系连通与水美乡村试点工程、永年区补水河道清理整治项目、磁县水生态修复工程等一批水生态治理工程。四是加快推进水资源节约。严格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行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双控”指标体系,严格控制用水总量。持续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建成涉县、广平、魏县、曲周县、永年区、峰峰矿区等11个国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全社会节水意识不断增强。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持续推进全市河道系统治理,加快洺河重点工程推进,开展全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不断提升水灾害防御能力。二是完善全市雨污管网系统,开展截污纳管改造工程,深入“污水零直排”建设,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三是谋划实施一批水生态修复工程,巩固提升滏阳河生态修复效果,加大河湖生态补水力度。四是开展水管理智能化建设,通过安装智能化设备,提升给排水管网系统的管理效率。五是加强水文化建设,以滏阳河璀璨文化带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我市水利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