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特色栏目>>水利年鉴 【关闭窗口】

 

2002年邯郸年鉴水利部分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0-08-17       文章来源:邯郸水利信息网   作者:""   浏览次数:13198
 
【综述】  2002年,面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严峻挑战和繁重的水利建设任务,市水利局以“三个代表”为指针,紧紧围绕改善和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推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这一中心,创新工作思路,奋力攻坚克难,不断促进水利建设再上台阶。全市新增灌溉面积15.2万亩,完成全年任务的101%,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2万亩,完成全年任务的168%,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8.4万亩,完成全年任务的14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4.1平方公里,完成全年任务的103%,解决了308个村、20.1万人的饮水困难,分别超年任务19%。全年获取市级以上荣誉24项,有8项工作被推荐申报全省水利系统先进单位,并被人事部、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
2002年我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势大效宏。滏阳河治理完成投资740万元,完成清淤19454立方米,治理河道1520延米。跃峰渠灌区三期续建配套工程完成投资709万元,防渗衬砌主干渠16.2公里。漳滏河灌区二期续建配套工程完成国债投资326万元。国债投资2400万元的口上、青塔两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省投资300万元的磁县漳河护村护地坝工程全部完工。大?吃端?库完成年度工程,水库初步具备了安全度汛和关闸蓄水条件。在抓好工程实施的同时,市水利局把“双争”工作和项目储备作为事业发展的关键点来抓,不仅争取到省以上资金8212 万元,而且谋划储备了南水北调地方配套工程、?澈又卫砉こ獭?滏阳河综合整治工程、灌区续建配套、水土流失治理等一批事关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为我市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2年我市进一步明确了引导农民投入劳动积累工搞农田水利建设与加大农民负担的区别,从保护农民大搞农建的积极性入手,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完成投资2.6亿元,开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31741项,完成30553项,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为保障农业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2002年,我市继续坚持“普及管灌、推广喷灌、试点微灌”的思路,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以节水增效重点县和世行节水项目县建设为重点,以万亩以上示范区为龙头,大力开展规模化、高标准、高质量的节水工程建设,全市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8.4万亩,节水工程使用率达到95%。
2002年,我市旱象严重,年降水量342.5毫米,占多年平均值的65%,全市受旱面积达370万亩。面对严重旱情,市水利局将抗旱减灾作为全局工作的中心任务,春节前后连续三次召开专门会议,对全市抗旱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按照“丰蓄枯用,冬蓄春用”的工作思路,及早动手组织供水单位在引水、蓄水、节水、开源上大做文章,在春灌前全市蓄水工程就已储备水源4.26亿立方米,为抗旱准备了充足水源。为最大限度地缓解旱情,市水利局组织各县(市)区水利部门充分发挥抗旱“110”和抗旱服务队的“轻骑兵”作用,继续实行售、租、修、配、浇一条龙服务,为群众浇地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的服务。全市累计抗旱灌溉678万亩、2915.3万亩次,为农业增收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同时为保证城市工业供水,市水利局强化用水管理,优化水源调度,保证了大旱之年城市供水,得到用水企业的高度赞誉,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2002年市水利局始终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软硬件建设并重,扎实做好各项防汛准备,确保了全市安全度汛。在软件建设方面,进一步调整充实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修订完善了各类防洪预案,进一步健全了小型危险水库县、乡、村三级预警网络,省防办在全省推广了我市的经验。在全省率先开发完成了防汛抗旱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和 “防汛抗旱信息网”,完成了东武仕水库自动化微检洪水调度系统,实现了水利工程、地理、雨水情及气象信息的即时查询和洪水预报、洪水调度、蓄滞洪区洪水模拟等,为科学调度洪水、合理配置雨洪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硬件建设方面,清除了多年来一直没有彻底清除的漳、卫运河魏县、馆陶两县行洪河道内900多亩树障和2座砖窑障碍物,汛前完成了省投资171万元的9项应急度汛工程建设,整修河道堤防60公里,落实了抢险队伍和物料储备,全市普遍组织了防汛抢险实战演习,进一步提高了应急防汛抢险能力。
2002年,我市水行政执法工作以宣传贯彻实施新《水法》为契机,坚持文明执法与优质服务想结合,深入开展“一体两翼”监督制,完成了行政审批事项的整理申报,进一步提高了水行政执法透明度。水事案件的查处力度明显加强,共查处各类水事案件150起,大案要案查处率达到了100%。漳河上游水事动态继续保持了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移民工作及时完成了岳城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六年规划,岳城水库1999、2000年投资项目一次性通过了省厅验收。并进一步加强了项目资金管理,狠抓了移民优惠政策的落实,确保了移民稳定。
2002年,市水利局立足现有资源,想方设法挖掘增收潜力,全力推进水利产业经济稳步发展。农电工作重点实施了农网改造二期工程,投入资金624万元,完成64个工程项目,并下大力巩固“两改”工作成果,电费电价合理水平达到100%,全年共完成购电量12.09亿千瓦时,售电量11.55亿千瓦时。小水电克服全年水源短缺的困难,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年发电5800万千瓦时,超额完成任务66%。规费征收工作想方设法理顺关系,实现量化管理,层层分解任务,不断规范征费程序,确保了各项规费征收工作的顺利开展。
  2002年,市水利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明显成效。党风廉政建设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为契机,紧密结合行风评议,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深入开展“两转变、三服务”活动,促进了党风的较大好转和职能的明显转变。同时强化源头治腐机制,建立了全局财务管理电算化和网络化管理,加大对重点岗位、重点工程、重点环节的监督监察力度,把审计、财务、纪检、监察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扼制了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精神文明建设以喜迎“十六大”、“创建文明机关,树立水电形象”、扶危济困、义务献血等各种活动为载体,工、青、妇、团、计划生育、安全保卫及老干部工作全面发展,开创了全局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全局10个单位被评为2001年度市级文明单位,局机关及漳滏河管理处、东武仕水库管理处被评为2000、2001年度省级文明单位。
 
【农村饮水解困创历史新高】  2002年是我市农村饮水历史上投资最大、项目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全市12件实事之首。为确保圆满完成任务,我市市、县、乡层层签订责任状,把任务、工期、质量等定严卡死,以超常的工作态势全力攻坚。在资金落实和筹措上实行专户储存、专人负责的分期报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工程质量责任制和监管机制,并采取户建户管、承包、租赁等方式,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运行管理机制,确保了饮水困难村解决一处、消号一处。全市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共完成投资6200万元,解决了308个村、20.1万人的饮水困难,解决的人口数量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为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做出了新的贡献,市水利局多次在水利部召开的专门会议上介绍经验,并被水利部评为全国饮水解困工作先进集体。
 
【水资源实现统一管理】水资源管理工作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在理顺管理体制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全市水资源统一管理。在邯郸“两报”发布《关于城市规划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通告》,标志着邯郸水利发展将跨入一个新的时期。同时认真搞好“GEF”项目准备工作,配合省厅积极编制本地用水定额指标,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滏阳河治理工程克难见成效】  滏阳河治理是全市城市建设与管理攻坚战的重点工程,2002年原定任务要完成陵园桥至人民桥1.6公里的河道治理任务,按照责任分工,市水利局负责河道治理。该段建筑密集、拆迁难度大、施工环境差,是滏阳河治理4年来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为此,该局强化大局观念,把滏阳河治理列入全局头号工程和重要政治任务,切实加强对工程的组织领导,一把手每周调度,多次深入工地解决难点问题,并抽调两名副局长负责工程的日常工作。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市水利局先垫付300万元启动工程,以见缝插针的方式精心组织施工,拆一段清一段治理一段,千方百计加快施工进度,同时指导和协助两区政府全力以赴搞好拆迁。截止2002年8月下旬,公房拆迁全部完毕,完成投资740万元,完成清淤19454立方米,治理河道1520延米,占年度工程任务的50%,由于资金始终没有到位,治理工程被迫停工退场。
 
【南湖橡胶坝竣工】  南湖橡胶坝工程是我市主城区"三湖两河"工程的子项目,2001年开工建设,2002年4月上旬实现蓄水溢流,并在汛期初步发挥了集雨拦蓄、改善小环境的作用。
 
【地上水灌溉实现重大突破】  2002年是我市连续干旱的第六年,针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上水利用不足的实际,市水利局把用足用好地上水作为改善水源条件、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节支的战略任务,明确下达了地上水灌溉恢复到100万亩的量化指标。为突破收费难关,该局领导亲自深入田间地头,协调督促调水引水,并在全市积极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也收到较好的效果。如鸡泽县为农民小额贷款30万元垫付水费,魏县发动乡镇和水利干部垫付水费,成安县成立了民有渠供水公司及62个用水户协会,解决了收费与管理的症结。2002年,全市地上水灌溉面积104万亩,为农民节省浇地费用1000多万元,使地上水灌溉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十河渠”绿化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2002年,我市各级水利部门抢抓植树造林黄金季节,从创新机制入手,大打“十河(渠)绿化”攻坚战,全年共绿化河渠652.9公里、植树171万棵,超额完成十河(渠)绿化任务。一是精心谋划,营造氛围。春节前各级水利部门就开始谋划今春绿化目标,明确本县(市)区所辖相关河渠长度及绿化现状,制定绿化计划。同时大力宣传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认识,营造氛围。峰峰矿区精心打造滏阳河市区段金丝柳风景观赏林2公里,大名县20.4公里的魏大馆排水渠、29公里的漳河段全部绿化。二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按照河渠管理权限,绿化任务实行领导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确保每一米工程都绿化。邱县将老沙河、支漳河绿化任务细化到到村,细化到水利系统每个科室,包栽包活,共植树13万株。三是创新机制,全民参与。各县(市)区普遍采取谁的地块谁绿化、谁植谁有、树随地走的方法植树造林,提高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魏县水利部门采取补助树苗资金,由农民植树、管理,获利后二八分成的办法,植树1.3万棵,绿化河渠11公里。邯郸县将16公里河堤承包给农民陈贵生,让其免费使用堤岸宜林土地,30年不变,受益后一九分成,使16公里支漳河全部绿化。四是强化督导,注重实效。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把河渠绿化作为春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任务,将绿化情况作为农建“创业杯”评选的重要条件,一周三调度,并组成督导组,奔赴县(市)区督导检查。同时结合水政执法加强树木后期管护,严肃查处毁坏树木的违法案件,确保绿化效果。
 
【生态水保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精心组织省人大水保执法检查。通过设立举报电话和宣传专栏、聘请执法监督员等措施,征求意见153条,水保执法满意率达95%,全市共查处案件357起,其中关闭“五小”矿点252个,13个重点案件基本结案,进一步增强了全民的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二是加快实施小流域治理。先后实施了8条小流域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和邯郸县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栽植经济林、水保林9.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4.1平方公里。三是启动封育保护工程。在偏远山场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严格实行封育禁牧,将东武仕、口上等大中型水库上游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已验收的14条小流域,划定为预防保护范围,确保治理效果。
 
【民营水利发展势头强劲】  面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市水利局及时调整农建思路,突出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农民自觉成为投入建设主体,把发展民营水利作为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开展的着力点,明确民营水利工程同国家、集体工程享有同样的优惠政策,在补助标准上同等对待,努力拓宽改制领域,使民营水利工程在堤岸开发、支斗渠管理、集雨工程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共发展民营水利工程8388项,吸纳资金7419.9万元,发放《股权证》和《使用证》6550个,全市民营水利逐步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地下水保护取得突破】  2002年,市水利局把地下水保护作为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开创性工作突出来抓,年初就召开全市水资源工作会议进行了专题部署,提出了严格控制在地下水超采区、漏斗区和灌区范围内新打机井、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和机井总量的“三控制、两压缩”的要求。并完成了机井基础资料调查,起草了“邯郸市水资源管理办法”、“邯郸市地下水超采区管理办法”,绘制了规划彩图,为实现全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和保障。
 
【雨洪资源利用初具规模】  近几年来,我市水利部门按照新的治水思路,大力开展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建设,有效的缓解了我市水资源匮乏、促进了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2002年,我市在西部山区以集雨节灌为主,按照“上能拦、中能蓄、下能灌”的模式,大力兴建集雨场、塘坝、水池、水柜等工程。永年冀窖集雨节灌工程示范村建设,武安、邯郸县和涉县省财政投资300万元的集雨工程建设全部完成。东部平原按照“河渠联网、坑塘疏通、沟渠拦水、低洼缓洪”的思路兴建引洪回灌工程,开展渠道清淤和坑塘整修,引洪回灌地下水。全市新建水池水窖水柜7309个,疏通渠道1153条、1997公里,整修坑塘1255个,增加蓄渗能力5500万立方米。
 
【机关机构改革顺利完成】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市水利局2002年12月5日召开了机构改革人员定岗干部动员大会,成立了由牛尚科局长任组长的19人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在对中层领导干部进行换岗交流的基础上,又积极组织了对3个正科、5个副科共8个职位的公开竞争上岗。12月8日,通过对自愿报名竞岗人员的资格审查,共有22人、31人次参加了竞争上岗。在市农工委领导现场监督下,通过评委现场打分和无记名民主投票,8名同志通过竞争走上了领导岗位。随即又穿插进行了部分干部的推荐选拔和非领导职位的岗位调整。此次机构改革,市水利局机关科级竞争上岗面达到中层领导职务职数的34.8%,科级干部总体轮岗交流面达到56.5%,机关干部平均年龄比改革前降低了4.2岁。通过这次竞争上岗,该局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结构更加合理,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近年来气候干旱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我市水资源总量大幅度下降,全市水资源总量13.3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157立方米和132立方米,是全省水平的50%、63%,是全国水平的6.8%、5.4%。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企业需水量的不断增加,引发的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保证城市供水,只得超采地下水、外流域调水以及挤占农业用水,由此引发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埋深已由1990年的11.79m降到18.34m,深层水位埋深已由1990年的26.31m降到42.21m,不仅形成了地面沉降、地裂缝、泉水断流等新的环境问题,还导致黑龙洞泉水经常断流,漳河、卫河、滏阳河等入河水量明显减少。同时随着直接排入河(渠)道污水量的迅猛增加,水体自净功能降低,地表水水质污染日益严重。主要河流漳河、滏阳河、卫河等水质均为IV类、V类水,九十年代以来几乎都有因水质污染造成上百亩农田减产,工业停产等事件发生。旱灾也是我市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旱灾涉及范围广、历时长、影响大,据1950~1999年资料统计,全市平均受旱面积120万亩,成灾面积80多万亩。重旱及严重干旱的年份有1965年、1978~1987年、1992年、1997~1999年,受旱面积超过300万亩,相当于每四年就发生一次灾害性重旱。尤其近19年间,发生严重干旱达11年,造成农业绝收、工业限产,人畜饮水出现严重困难等。
我市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必须未雨绸缪,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彻底解决分部门管理的局面,真正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高效有序的新管理体制。
 
 
 
【关闭窗口】